2015年4月26日 星期日

2011 Montagne Vieille Gigondas

這瓶是在展覽會場中買的,酒莊主人Galon先生當時也在攤位上為大家解說他們家的酒。

他提到這瓶現在已經可以喝了,大概要醒酒1小時。還說這酒每年約有兩千瓶的產量,大概有一千瓶都到臺灣來了,聽到時驚訝之餘才發現Galon先生的太太是臺灣人呢!


瓶上有漂亮的花紋。Gigondas的酒好像很多都有類似的紋路,但細節不一樣,只是都有盾牌、皇冠和葉子(月桂冠?)


 軟木塞的圖案有酒莊的標誌,很漂亮,是整塊軟木而不是壓合的。直接以大的波爾多杯來喝。

 酒色是紅紫色,顏色很深,但是沒有一般波爾多酒那麼難透。

味道主要有紫羅蘭、煙燻味、辛香料、加州李(順序很想代表多寡,但是除了前二者,其他會隨時間有不同的順序)

在第一天開瓶時,細梗或是嫩枝的味道很明顯,並帶有花香、果香及辛香料的味道(但因細梗、嫩枝味太重,無法辨別是什麼花香與什麼果香),酒在舌頭上稍一停留,就會有明顯的麻木感。在杯子裡放超過一小時仍無法使它變好喝(每次倒完酒後皆以真空酒瓶塞塞住,並於冰箱保存至下次要喝時)。

放到第二天,才開始比較好喝,主要有紫羅蘭、煙燻味(也有點乾草味)、加州李、辛香料、溫熱感明顯,也有清新的細梗(或嫩枝)味以及甜味。這天舌頭的麻木感已經減輕很多,但酒在舌頭上停留太久(超過5秒)仍會有麻木感。

第三天的味道主要有紫羅蘭、煙燻(這兩者強度差不多)、辛香料及加州李。一倒出來仍須醒酒一段時間才會到最好喝的時候。

細梗或嫩枝的味道會隨時間慢慢的減弱,變為一種清新的味道,但在第三天時最順口時紫羅蘭與煙燻味很重,過了這時間又嫌過於酸澀。

到目前為止,味道很豐富,也各自都很迷人,但卻似乎每種味道都在爭相當主角,也都夠格當主角而不想與他人配合,而呈現一種不平衡的感覺。

最後最後......到了第四天,酒一倒出來就是好喝的,各種味道似乎終於找到了合作的方法,很融合,可惜維持時間不長,大概只有幾分鐘的時間吧,就變得過澀了。

這瓶酒的評分嘛......該怎麼說呢?我覺得很有機會可以到5分或6分的,但目前我喝到幾乎是不愉悅的,所以.......也不知道從何評起......

之前聽說需陳年的酒太早開,像是扼殺了一個小嬰兒,不那麼好喝也毀了以後品嘗非常好喝的酒的機會。這瓶似乎讓我體驗到了......是第一瓶讓我覺得好像殺了一個小嬰兒的酒(捂臉)

os. 老闆你騙我......為什麼要跟我說現在就可以喝了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酒的資料:

年份:2011
產地:法國隆河吉恭達斯(Gigondas, Rhône
葡萄品種:Grenache 80%、Syrah  20%
酒精濃度:14%
價格:標價1480元 (購買價有再便宜一些)
開瓶日期:104.03.21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

Monsieur et Madame Votent 2012

這瓶酒是在大潤發逛的時候發現的,覺得酒標的圖案很有趣,也對卡利儂(carignan)好奇,價格也可接受,就買下了。

 在104.04.12開瓶,以勃根地杯以及一大一小波爾多杯來品嘗。


酒的顏色為深紫紅色,有帶一點橘色。

味道主要有果香(黑櫻桃、香蕉)、紫色花香、煙燻味、胡椒及橡木(排序代表多寡)

剛開瓶時比較偏向黑櫻桃果醬的味道,後來會顯現新鮮黑櫻桃的味道。
剛開瓶時幾無煙燻味,但後來會越來越重。
有一陣子感覺比較酸,但再過一段時間會減弱。

這三個杯子來說,大的波爾多杯表現較好。

它的酸度是清爽的,單寧細緻、酒精是輕巧的,在口感上是豐富的。感覺沉靜卻又不失輕盈,各種味道也融合得很好,以這個價格來說是款不錯的酒。


另外,值得一提的是,這瓶酒有個有趣的地方,在於酒瓶背面寫了一個關於這瓶酒的愛情故事。述說在1970年代時Sebastien和Carine在南法的沙灘上共渡了多個暑假,他們的家人也開玩笑地說他們總有一天會結婚。在他們分隔兩地、各自長大之後,有天Sebastien決定要找尋Carine,並在幾個月的找尋下終於重逢。現在他們和他們的兩個小孩一起住在靠近Montepellier的小村莊裡。

而這瓶酒,就是因為這兩個人各自都擁有自己的葡萄園以及對喜愛葡萄的見解,所以每一年就一起用他們各自喜歡的葡萄,混釀出最好的風味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酒的資料:

年份:2012
產地:法國隆格多克(Languedoc)
葡萄品種:80% syrah、20% carignan
酒精濃度:13.5%
價格:印象中是三百多 
開瓶日期:104.04.12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2015年4月11日 星期六

羊咩咩的葡萄酒評分機制


身為葡萄酒愛好者,有時不免會被問到,是否可以推薦一瓶好喝的葡萄酒。
『推薦葡萄酒』一直都是個有趣的議題;依照我過去的經驗,一瓶葡萄酒是否『值得欣賞』,其實大部分的人在認知上不會太大的差異。但是如果要評論它是否為一瓶『好喝』的葡萄酒,這時人與人之間的差異,時常會超乎你我的想像。
為了要和大家分享這個有趣的體驗,我與我的酒伴想了一個有趣的機制:
  1. 建立一個1-6分的評分制度;
    • 1~2分:這瓶酒的表現一般般。
    • 3~4分:這瓶酒的表現令人欣賞。
    • 5~6分:這瓶酒展現出令人喜愛的氣質。
  2.  將兩人的評分,用公羊以及母羊的形式分開表示。
希望藉由這個可愛的方法,可以更容易的和大家分享,我們在探索不同葡萄酒的過程中,體驗的種種差異。

公羊

母羊





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

葡萄酒讀書會2015.04


提到葡萄酒的顏色,大部分的人第一時間所想到的不外乎是紅色、白色以及粉紅色。
如果你是個葡萄酒的狂熱者,你或許還會想到侏羅特有的黃色。
2015年五月份的Decanter雜誌,為讀者介紹了另外一個代表葡萄酒的顏色,橘色。

橘酒(Orange Wine)?

橘酒其實是用白葡萄所釀造的,不過不同於白酒,橘酒在發酵的過程中不會立刻將果汁與果皮分離。就是這個差異,賦予了橘酒不同於一般白酒的琥珀酒色。
其實,橘酒在葡萄酒的世界不是一個新住民。早在西元1844年,就有文獻記載橘酒的釀造方法。一位斯洛文尼亞的神父Matija Vertovec在他的筆記中提到:
在釀造白酒的過程中,讓果皮浸泡在發酵液中24小時到30天不等,可以增加酒的風味並且使得酒體更容易被保存。
不過這個方法卻隨著歷史的洪流,漸漸的被人們淡忘。取而代之的是利用不鏽鋼槽與純種添加酵母所釀造的純淨白酒

近年來一群崇尚反璞歸真的葡萄酒釀造者,利用這個塵封已久的技術,試圖讓橘酒重出江湖。
許多橘酒釀造者堅持,葡萄酒的釀造必須用葡萄皮上面的原生酵母菌。
同時,他們也依循古法,將葡萄酒放置於陶甕中陳釀。

百搭!

葡萄皮,不只賦予橘酒特有的顏色,更使其擁有類似紅酒的結構以及單寧。
好的橘酒必須在白酒的清爽以及紅酒的架構中找到一個好的平衡。
這雖然是個艱難的任務,但是一個好的橘酒不論搭配海鮮、白肉還是紅肉都可以產生共鳴。